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白茶进入主流茶圈之后,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个行列。
朋友是今年刚刚入坑的,尤其钟爱白牡丹。
这不,前两天他在朋友圈晒出了茶罐里的芽叶。
银毫如霜覆在嫩绿叶底,芽叶成朵,如同含苞待放的白牡丹。
配文:今日试新茶,盼得清甜入喉。
可刚过几小时,就收到了他发来的吐槽消息。
以为茶具随便摆一下就好了,没想到还有那么多讲究。
刚刚提壶注水时撞得茶具叮当响,水还溅出来不少。
好不容易出了汤,结果又苦又涩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其实,朋友的窘境,是不少茶友尝试冲泡白牡丹时的缩影。
人们常被白牡丹“银毫满披、香清味活”的特质吸引。
却忽略了它芽嫩叶薄的特性。
茶具杂乱无章的摆放,冲泡时手法的失误。
还有闷泡超时等,都会影响茶汤最终的呈现效果。
新手想要泡出好茶,就得学会正确摆放茶具,以及掌握冲泡的方法。
《2》
茶具摆放:方寸茶席之间的“待客之道”。
茶具的摆放,从来不是放上去即可。
而是需要符合“便捷、有序、守礼”的规则。
新手常忽略这一步,导致冲泡时手忙脚乱,错失最佳口感。
真正懂茶的人,会在这一步时就为后续流畅冲泡做好准备。
主人位正前方,需将盖碗稳稳置于中心,且碗沿偏向惯用手一侧。
盖碗侧边约10cm处,是公道杯的位置。
务必让公道杯的出水口正对盖碗方向,二者相对摆放。
茶汤从盖碗流出后,就能以最短路径汇入公道杯。
时间缩短了,香气的损耗就大大减少了。
烧水壶的摆放也很关键,切不可与盖碗同侧。
如果惯用右手,就将水壶放在左侧,反之同理。
注水时左手提壶,右手持盖碗盖。
双手分工明确,避免来回切换的慌乱。
最外侧的品茗杯,按“品”字分布。
奉茶时从中间杯开始,再递两侧。
既是对客人的尊重,也让茶席秩序井然。
这般布席,看似讲究。
实则是为了让冲泡者专注于茶本身,而非在茶具间手忙脚乱。
就像居家待客时,提前摆好碗筷、备好茶水,客人舒心,主人也自在。
茶席的温度便在这方寸之间流转开来。
《3》
冲泡步骤:时间与手法并重的“唤茶之术”。
白牡丹的芽叶娇嫩,多一分水温、长一秒浸泡,都可能破坏其本味。
冲泡的每一步,都是在唤醒茶叶中的香气和滋味。
第一步“洁具温杯”,绝非简单地清洗。
用100℃热水依次淋过盖碗、公道杯、品茗杯。
不仅能去除器具上的浮尘,更能让茶具吸附热量。
后续注入热水时,水温不易骤降,确保茶叶能充分舒展。
第二步“精准投茶”,是茶汤好喝的基础。
按110毫升盖碗配5克干茶的比例,不多不少。
茶少则味淡,茶多则苦涩。
遇到突出的茶梗,可轻轻拗断,但切勿捏碎叶片。
否则冲泡时会析出过多苦涩物质,坏了茶汤的清甜。
第三步“环壁注水、秒速出汤”,是最考验手法的环节。
提壶时手臂保持平稳,水流细而匀。
沿盖碗内壁缓缓注入,避免直冲碗底的茶叶。
水注满后,迅速合上盖碗盖。
左手托住碗底,右手按住盖沿,倾斜碗身出汤。
首泡只需7-8秒,并且要沥干茶汤。
六泡之后,茶叶中的滋味渐淡,可适当延长时间。
最后一步“分茶品饮”,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依次倒入品茗杯。
每杯茶汤量相差无几,让每位品饮者尝到的滋味都一致。
端起茶杯,先闻杯盖的余香,再小口啜饮,让茶汤在舌尖停留片刻。
感受从清甜到甘醇的变化,这才是白牡丹最本真的味道。
《4》
曾有人问:“喝杯茶而已,何必如此讲究?”
其实,冲泡白牡丹的过程,也是在修炼生活的心态
布席时的专注,投茶时的精准,出汤时的从容。
都是在教会我们:慢一点,用心一点,才能收获更好的结果。
不必追求昂贵的茶具,也无需背诵复杂的茶道规矩。
只需记住:茶具摆放以“顺手”为要,冲泡步骤以“精准”为纲。
当你能熟练地在茶席前布好器具,能准确把控每一次出汤的时间。
看着杯中茶汤清澈透亮,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毫香。
便会明白:所谓茶道,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仪式。
而是藏在日常里的“用心之道”。
从此,再喝白牡丹时,不再是胡乱冲泡的将就,而是与茶对话的享受。
一杯好茶,一段慢时光,这便是冲泡白牡丹带给我们的最好馈赠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证券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