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推开窗,湿热的风裹着蝉鸣涌进屋来,我望着日历上“出伏”二字,忽然想起祖母常念叨的那句老话:“早出伏热不休,晚出伏凉悠悠。”今年出伏恰在8月19日,比往年早了几天,可街坊邻居却都说,这“秋老虎”怕是还要逞威风。
图片
出伏早与晚,到底怎么算?老辈人判断出伏早晚,全凭节气与干支历的配合。末伏总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若出伏时仍在立秋节气内,便是“早出伏”;若拖到处暑之后,才算“晚出伏”。
今年立秋是8月7日,末伏从立秋后第三天(8月9日)算起,十天后恰在8月19日出伏,仍属立秋范畴。
“这日子算得准!”
父亲翻着泛黄的老黄历直点头。他指着墙上的日历说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7月20日)是初伏,立秋后首个庚日(8月9日)为末伏首日,十天后自然到了8月19日。
图片
早出伏的天气,究竟热不热?老话“早出伏热不休”并非虚言。今年三伏天雨水格外多,从端午后热量便不断积攒,到了伏天反而被雨水压着,地表热量没散透。出伏后,这些积热怕是要借着晴日“回马枪”杀回来。
“处暑不出暑”的民谚也暗合科学。立秋后地表吸收的热量远超散失,需等到处暑后,北方冷空气南下,才能彻底压住暑气。
今年出伏早,冷空气来得迟,“秋老虎”发威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图片
早出伏的年份,收成怎么样?农人对出伏早晚最是敏感。俗语“处暑出伏前,必定是荒年;处暑出伏后,遍地是黄金”道尽天时对庄稼的影响。若处暑在出伏前(即晚出伏),天气凉得快,作物来不及灌浆;若处暑在出伏后(早出伏),高温持续,稻谷玉米倒能多积些糖分。
今年出伏早,处暑(8月23日)紧跟其后,按理说是丰收兆头。可父亲蹲在地头,捏着稻穗皱眉:“雨下太多,穗子倒伏不少。”原来今年盛夏北方降水偏多,农田渍涝风险高,反让早出伏的“黄金”打了折扣。
图片
早出伏的日子,该怎么过?早出伏的天气像孩子脸,说变就变。清晨凉如秋,午间热似夏,老人常说“二八月乱穿衣”。我跟着母亲收拾衣柜,薄衫与长袖叠放,凉鞋旁摆着布鞋,倒像把四季都备齐了。
饮食上更得讲究。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,老规矩里藏着养生的智慧。末伏虽过,可“秋老虎”逼人,绿豆汤、冬瓜汤仍得常备。父亲总念叨:“伏天没吃够的羊肉,出伏后补上!”
图片
早出伏,是福是祸?早出伏像把双刃剑。它让暑热拖尾,却也留足作物生长的时间;它带来“秋老虎”的闷热,却也催熟枝头的果实。
站在田埂上,望着被雨水压弯的稻穗,忽然明白:节气也好,谚语也罢,不过是先人用经验画的坐标。真正的丰收,既要看天时,更得靠人勤。
出伏这日,我收起蒲扇,却把遮阳帽留在了玄关。祖母说得对:“早出伏的年景,扇子虽能丢,心气不能丢。”这热辣辣的日子,终会随着秋风散去,而我们对生活的热乎劲,该一直都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证券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